近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相关数据,2021年我国GDP总值高达114.36万亿元,同比增长8.1%,实现全年6%增速的经济发展目标。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我国创新动能有效增强。研发经费支出与GDP之比持续攀升达到2.44%,基础研究经费比上年增长了15.6%,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2%。 专家预测,2022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是“增长动力切换”,“科技赋能”或将唱主角。 面向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大国竞争愈发激烈,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 可见,科技创新不再是局限于企业的“单枪匹马”,而应该走向直面全球竞争和人类共同命运的“群策群力”。这一点,中国的头部企业已经在落实创新主体地位的过程中得以实践。 创新力:科技助力创业,打造创新循环 《经济观察报》2021年底的一份调查显示,尽管承受着订单减少、资金短缺和政策冲击三方面的考验,中小微企业创业者依然自信——近80%的创业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但现实依然残酷,一份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称:这些创业企业的存活率只有35%。 创新和创业是相辅相成的、无法割裂的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而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在中国科创引领崛起的过程中,创业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华引芯是一家位于武汉的科技公司,2020发布了全球可量产的最小尺寸Mini LED产品,在被美德日韩占据95%份额的高端LED芯片市场,率先发出了“中国声音”。 但就是这样具备科创引领属性的一家企业,也曾面临生存问题。 新冠疫情期间,华引芯的订单、融资、现金流等纷纷陷入困境,海尔集团旗下的海创汇创业加速平台解了其燃眉之急。一方面,华引芯从数百个创业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来自海创汇的战略投资;另一方面,依托海创汇强大的、开放的生态资源,华引芯从中获得物流、市场、运营、管理、培训、品牌等多方面的支持和赋能。 于是,创业没有中断,创新得以继续。2021年,华引芯估值三倍增长,成为行业的隐形冠军企业,目前正计划在科创板上市。 这其实是海尔科技创新体系优势的典型缩影:海尔海创汇建立的创业加速平台,把科技创新与创业孵化贯通,目前已经孵化出5家上市公司、90家瞪羚企业、3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形成了“科技助力创业,创业加速科创”的融合创新的新模式。 除了科技与创业孵化相结合的融合创新优势,海尔还具有开放的创新体系优势,以及从原创技术到形成产业链的成果转化优势。海尔在全球建立了“10+N”创新中心,链接了超过20万专家,凝聚全球资源。近10年内创造了170余项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技术,全部创新成果均快速转化至产业链,并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2022年初,海尔集团宣布成立5大委员会,其中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将充分发挥海尔自身科技创新体系的三大优势,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聚力解决困扰行业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这无疑是中国企业对中国科技创新在全球崛起新时代的一次有力呼应。 赋能力:科技赋能产业,各方共创共赢 在成立科学与技术委员会的同时,海尔宣布未来三年内将建立专项产业基金400亿元,研发投入600亿元,聚焦在绿色双碳、安全隐私与合规、专业领域的芯片与操作系统、AIoT/感知与交互、数据生产力五大共性的关键技术方向上实施核心科技攻关,突破智家大脑、智慧家庭操作系统、工业智能BaaS引擎、直线加速器放疗系统等行业核心技术难题。 可见,海尔的目标并不限于自身的引领,而是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剑指中国科创在关键领域的国际地位。 目前,海尔集团旗下的海尔智家已有178项原创科技引发国内外行业企业跟进,如冰箱的全空间保鲜科技就是从一个企业“蔓延”到一个行业,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冰箱业的进步。此外,海尔洗衣机首创的“双滚筒分区洗科技”满足了用户分类洗护需求,“空气洗”科技开创了继水洗、干洗之后世界第三种洗护方式。海尔智家的原创科技,逐渐变成了行业科技,其发明专利占比、标准数量、工业设计奖、国家科学进步奖等4项指标全部处于行业前列。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工信部近期公布了2021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清单,海尔旗下卡奥斯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连续第3年稳居首位。当前2022北京冬奥会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而在冰雪项目服务保障的各类设备中的“中国第一辆雪蜡车”,就有卡奥斯数字孪生等技术的赋能。
|